首页 新闻

合肥学院学子三下乡:传承楚都遗韵,弘扬寿州新风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倡议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8月15日至22日,合肥学院寿州文旅融创团队前往国家级历史名城——寿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期间,社会实践团队对寿县历史文化、当地特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进行实践调查研究,以深挖寿县文化旅游潜力,弥补其文旅产业发展的不足,突破旅游发展中的潜力。

寿州锣鼓:弦耕不辍,铸就非遗瑰宝

作为楚文化的一朵奇葩,寿州锣鼓以其特有的“钢锣”、曲牌名,清脆洪亮的鼓声,传统的锣鼓谱精华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8月16日,成员们来到了拥有“会说话的锣鼓”的寿县,开启了一段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奇妙对话旅程。

夏风习习,走进寿县文化馆,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建筑风格映入眼帘。徐徐走近,伴着缕缕清香进入接待室,寿州锣鼓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传阳向成员们讲述他和锣鼓之间的不解情缘。寿县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一天不摸锣,心里没着落;三天不打鼓,浑身不舒服。”寿州锣鼓以古老又热烈的形式,一直伴随着寿县人民的点滴生活。王传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接触了锣鼓,迷上了锣鼓。

正所谓“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更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而帮助王传阳造就自身技艺的人就是他的老师——罗西林,也是寿州锣鼓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成员们在骄阳似火的正午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只要有热爱的年轻人来学打锣鼓,我就愿意倾囊相授!”罗西林也是从小在锣鼓文化熏陶下接到了传承的炬火。正因如此,他深刻地明白培养一名好的传承人的不易。

罗西林一直致力于让锣鼓走出寿县,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他将非遗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位老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热爱与责任感,尝试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825/9983592e26927250cf7d54c5bba5d9f4.jpg

“桐华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锣鼓队队员里一名高二的男生如是说道:“能够学习传承寿州锣鼓的技艺,我感到非常自豪。寿州锣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青年人的话语掷地有声,他还表示,将继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艺,为寿州锣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薪火相传,方能永存。”寿县锣鼓在一代代的努力下得以相承,历史因铭记而不衰,文明因传承而不灭。灿若星辰的锣鼓非遗文化在历史的云烟中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的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是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成员们知道,只有一代代年轻人的接续努力,才能够让非遗的星火长亮不熄,让寿州锣鼓这门非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寿州香草:悠悠千古香,情在此香草

为进一步了解寿州非遗,传承楚都古韵,弘扬寿州新风。8月17日,成员们前往寿春镇报恩寺街,对香草技艺传承人郑以禄进行了采访,并在寿县首届“寿州工匠”李芬芬的指导下学习了寿州香草的手工制作。

有句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寿州香草的气味也不怕“巷子深”,可称为香飘万里。进入报恩寺街,寿州文旅融创团队的成员们就嗅到了幽幽清香,沁人心脾,且引人遐想。除此之外,寿州香草工艺品的制作也颇让人惊喜。在这里不仅满足了团队成员的嗅觉之欲,还令其眼花缭乱。

李芬芬表示,她会在平时会开展手工制作课程,帮助社区辖区内低收入女性、无收入女性、残疾人及儿童群体。并且目前通过国家的特色扶贫产业的扶持,香草在本地形成了特色产业,但尚未形成规模市场。手工制品可以在家自己生产,产品可以通过当地交易市场或通过特色宣传渠道流通国内外。她希望通过活动让她们学习技术,提升创业意识,来发展自身。并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成员们认识到这些以香草为桥梁的活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帮助着当地人民。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825/85e9275a4d225c3f3312c2e27274225d.jpg

团队成员们认为将寿州香草传统制作技艺弘扬下去,使之绵延不绝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把香草不离不弃,弘扬香草文化,努力让寿州香草成为人们青睐的旅游特产,让回家的游子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都怀带故乡的情结和异地的芳香归去。

大救驾制作技艺:怀鸿鹄之志,扬非遗新风

为传承楚都遗韵,弘扬寿州新风,感受非遗文化的时代魅力。8月18日,成员们来到安徽省寿县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并对“大救驾”制作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庆国进行专访。

“大救驾”是寿县历史悠久的美味名点。自2011年大救驾制作工艺被确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朱庆国不断创新,改进工艺流程,推动“大救驾”走出安徽,走向世界。“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是朱庆国的不断取其精华,革故鼎新,才使得非遗文化与现代饮食实现完美结合,让“大救驾”这一道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825/2814cbb7ceabc9fb3c46a6963be93a70.jpg

采访的最后,朱庆国对青年人的寄语体现了他殷切的期盼。非遗是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同时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牢记前辈嘱托、不负韶华,未来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汇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铸就文化新辉煌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青年一代将以朝气蓬勃的姿态,书写属于“大救驾”制作工艺的新篇章!

传承需要青年,时代召唤青年,青年砥砺奋进,青年创造未来。此次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年一代了解寿县历史文化,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通过几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发现了寿县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传递乡村的美丽,助力乡村的振兴和发展。同时,成员们也以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照亮了青年一代勇于担当的使命之路。


点赞(11131)
收藏(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