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心系社稷 为国履职 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王文银提交6项提案精准聚焦重要板块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20308/3fb80fecae5ac02dacd84ee287b5ecb6.jpg

2022年王文银委员六项提案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全国“两会”受世界瞩目。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提交了6项政协提案,主要聚焦抑制脱实向虚、壮大实体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宣介中国减贫成就和经验,大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支持深圳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引擎等方面。

多措并举抑制脱实向虚,守护壮大实体经济

过去20余年,房地产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快速崛起,“中国式暴涨”“风口上的猪”创造了一个世界级的中国经济奇迹,也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发展产生了人才及资金的显著挤出效应。

为了有效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多措并举抑制脱实向虚,坚定守护壮大实体经济强国命脉,王文银委员建议:

一是坚持“实体经济决定论”,从体制机制上化解虚实结构失衡。发展实体经济不能只盯着工业看,省市区县错位确定主攻方向,统筹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引导全域产业结构融合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救活和带动一批实体企业。

二是精准减负让实体经济轻装上阵。制定前瞻性产业政策,为有前景、有潜力的实体企业释放资源与市场空间;降低实体企业税负水平,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设备投资和升级的政府补贴力度等;改善实体经济结构,消除我国特有的土地财政依赖机制,着力削减用地成本;调整社保政策,优化实体企业的用工结构,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

三是促进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加强社会资金疏导机制建设。加快垄断行业市场开放步伐,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垄断环节的特许权竞争,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制定有效金融信贷政策,以实体企业客观需求为导向,增强满足实体经济各期限资金需求的能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能耗成本,健全相关尽职免责制度,为创新推动社会资金充分流向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实施过程动态严控监管,对管理者终生追责。

四是构建国家层面的企业家精神衡量指标体系,培育最宝贵的企业家资源。在资本狂潮的冲击下,实业精神逐渐淡去,企业家精神对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新时代的企业家当以实际行动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凝聚最广泛的正能量,成为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20308/348ead376ff48cfc988941c56c49b93c.png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20308/47065dde93af6366e02854e8c80baf81.png

人民大会堂现场(来源:新闻联播)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做大蛋糕实现共同富裕

县域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已占到国民经济的41%,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文银认为,从总体规划来看,县域各方面规划及实施整体滞后,中尾部县域地区仍存在发展略滞后、发展不充分等情况。从产业分工来看,大部分县域停留在“资源-粗加工-污染”低端产业,农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从资源要素看,多数县域因人才、贷款、政策、技术、土地等原因掣肘了发展步伐,产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后续乏力。

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继续做大做强蛋糕、实现共同富裕,王文银建议:

一是顶层谋划,突出特色。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调整产业在核心经济圈与县域地区的有序转移与承接。完善专项指导意见,提升县域地区资源统筹能力和融资担保、财务管理、人才培训、工业设计、现代营销、公共技术服务等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转变打好基础。

二是分工合作,延链强链。加强对县域地区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更新产业目录。精准整合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省级50强以及全国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等,鼓励企业家担任链长、群长,结合产业目录“串链入县”“组群入县”,打造一县一特色、一县一链条、一县一集群。例如,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助力西部经济发展,自2013年起,正威集团先后在甘肃、新疆布局金属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其中正威兰州项目多年稳居甘肃省民营企业50强第一名,兰州新区已以正威为龙头,补链、集群发展下游企业。

三是差异发展,共同富裕。我国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科研院校技术力量与县域地区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新一代信息企业与硅片原料基地、新能源企业与原料供应等均可在全国实现资源互补、产业链精准匹配。各县域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精准承接转移产业,打造当地优势产业集群。

王文银呼吁建议鼓励中国3000家大企业逐步布局3000个县城,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例如,2021年,正威在浙江平阳县的半导体封装关键材料、高科技纳米材料、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等项目成功落地,肩负“浙江省特别重大产业项目”和“浙江省长项目”两大使命,助力平阳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使新材料逐步成为平阳产业的全新金名片。

加强宣介中国减贫成就和经验,深化减贫国际合作

习总书记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开创的伟大减贫事业,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的光荣事迹,感人至深,值得我们进行全面的记录、总结和展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值得全世界渴望美好生活的人民学习借鉴。

王文银建议:一是“线下+线上”展示中国减贫经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采取“线下+线上”方式全面展示和分享我国减贫成就及经验。其中“线上”方面,打造中国减贫数字馆,将中国减贫历程以三维的方式直观呈现于网络,让中国减贫成就及经验传播更广、触达更深。“线下”方面,立项建设中国减贫经验国际分享智慧馆,以“世界眼光、中国特色”为基调,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党带领人民群众与贫困做斗争的光辉历程,全面展示和分享中国减贫成果和经验,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的减贫成就和经验。

二是创建中国国际减贫合作交流大学。大学以减贫研究和培训为主要特色,设置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减贫技能培训等课程,主要面向国外“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政府官员、减贫机构的工作人员,培养国际减贫领域的人才,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减贫能力建设。

三是鼓励多渠道进行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国家有关部门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设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科研成果和文艺作品奖项,促进我国减贫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研院所开展国际减贫交流合作课题研究,鼓励以中国减贫为主题的理论专著、文学作品、影视剧等的创作和传播,支持民间机构开展多层次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多渠道推动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向深发展。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20308/b76d863338fa7fe67bb9f8499890a55f.png

人民大会堂现场(来源:新华社)

大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

习总书记曾就加强和改进国际文化传播工作发表系列重要指示。大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有利于积极宣传我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成就,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推动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全面发展。王文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还存在尚未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文化交流机制,以及文化交流方式单一等制约我国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问题。

他建议:一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国家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建设文化交流基地,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民族风情、文化特点、重要节日开展文化展览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设立中华文化中心,打造文化发展论坛、文化产业博览会、创意文化产业展等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进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传播和影响。

二是培育文化交流品牌,提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的感召力影响力。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民众的欣赏习惯和文化需求,培育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如“一带一路”文化之旅、“一带一路”特色文化展览等文化交流互鉴活动,让“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更深层次地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三是创新文化交流机制,增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内生动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化团体、社团组织等,以市场运作为主要形式,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手段,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市场,加快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对接。

四是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开展“一带一路”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喜闻乐见中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青少年在手拉手、面对面交流中情相融、心相通。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深化文化交流提供人才支撑。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

习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当前,国家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应围绕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围绕城镇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大潮流,更加依靠科技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响应能力,发挥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特色和优势,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率先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

随着新型城镇化、数字化、低碳化的发展,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数字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使得人的聚集不仅仅存在于物理空间的城镇化上,还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空间,和实际的物理空间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在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加强应急问题上,我国以健康码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手段,已取得了很好效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接下来要进一步把数字技术优势和体制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全球领先的信息化应急管理能力,使其成为体现我国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的典范。

如何在气候变化和低碳革命背景下大力加强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构建面向未来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一项紧迫任务。王文银建议:一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顶层设计。组织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智库,深入研究城镇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制定应急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二是强化应急管理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资源投入,推进应急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构建满足未来需求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三是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应急管理人才。支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型的高水平应急管理学院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体系,构建数字时代应急管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推进应急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创新,形成中国特色、国际引领的应急管理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20308/a1477a0fbaf993623b12543023fd86c9.png

王文银委员

支持深圳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引擎

2020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支持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提出要将其打造成为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四融合”示范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高地,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引领区。

在科技部、广东省及深圳市政府的支持推动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经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和大学、企业、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良性互动的融合创新体系。王文银通过调研发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还存着实验室体系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品牌创新活动缺乏影响力等问题。

他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深圳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标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

一是着力打造鹏城实验室引领的实验室体系。发挥鹏城实验室引领作用,整合现有各类实验室和创新载体,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市重点实验室,形成能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战略科技力量合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示范。

二是加强中央和地方协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央地协同创新重大改革举措在科教城率先试点。开展央地协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科教城高校、研究机构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深层次科学难题开展研究。

三是建设推动成果转化的新技术应用示范场景。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布局建设一批未来科技试验场,支持底层技术开展早期试验验证。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新技术商业应用示范场景,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四是全面提升“西丽湖论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论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浦江论坛”的基础上,高规格举办“西丽湖论坛”等活动,吸引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高标准、高规格打造代表大湾区和深圳特色的国际化活动品牌,全面提升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知名度、关注度和影响力。


点赞(14110)
收藏(7598)